本文共5255字珠海期货配资,阅读约需要13分钟
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,不仅积淀了一个民族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,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与可持续发展的血脉和灵魂。中华文化起源于古代农耕时期,形成了儒道佛交辉相映,兵法墨九流杂成,以人文自然为核心、宗法伦理为重点的人本文化,包含着中华民族“最深沉的精神追求”和“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”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。
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哲学的分支,虽然花开日本、果结美国、理论形成于西方,但我认为源远流长、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基石。在文化自信和引领新时代发展的今天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基因、精神命脉和伟大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,更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根和魂。
1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内涵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浩瀚、博大精深,其中,道家讲“天人合一”“道在心中不外求”“水利万物而不争”,主张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,顺其自然,返璞归真,在“无为”中追求“无不为”,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,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生命哲学问题;儒家讲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崇尚内圣外王,倡导中庸之道,要求做人做事把握适度,执两用中,其核心是探讨如何做人、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进而提升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;佛家“慈悲普度”,认为“凡所有像,皆是虚妄”,命由天定,运自我求,教人明心见性,看破放下,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,同样带有很浓厚的人文色彩。由此可见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“以人为中心”的,尤其儒家的为人之学,更是提倡通过为人,进而为家、为国作贡献,其本质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。
看一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如何体现的。
1.人与自我的关系。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时,古人不仅追求高尚的人格,而且还敬畏生命。在先人看来,当人的生命与道德、人格发生矛盾的时候,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、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,人的生命价值应服从于道德价值与人格价值,就应该“杀身成仁”(孔子语)“舍生取义”(孟子语),这样才“生的伟大,死的光荣”(毛泽东语)。这样的人,才会死而不朽、精神不灭,与自然同化,为后人景仰。
2.人与他人的关系。古人认为人讲情感、重礼义,应循“五伦”(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五种关系)、遵“十义”(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悌、夫义、妇听、长惠、幼顺、君仁、臣忠的十种道德规范)、守“三纲”(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)、习“五常”(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),并以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 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修身自省,要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“克己复礼”,内圣外王而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把人与人之间的修养准则和最终目标阐说得很清楚。
3.人与社会的关系。自古以来,中华民族一贯以“忠”“孝”著称,不仅忠于君主、孝敬父母,而且忠于祖国、忠于民族、忠于人民。比如,团体意识、协作意识、人本思想、和谐思想、求实精神、义利观念、吃苦耐劳精神、勤奋自强的性格、道法自然的思想、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等,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顺应自然、少私寡欲的自然主义本性以及修身立德、敬业奉献的人本主义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,在调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4.人与自然的关系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“天人之际”。孟子讲“尽心知性知天”,庄子说“万物与我为一”,《吕氏春秋》进一步论述“人与天地也同,万物之形虽异,其情一体也”。在强调“天人合一”“太和万物”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,提出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的理论,主张 “泛爱众生”“知天命而用之”,应“顺之以天理,行之以五德,应之以自然”,顺应天地规律,敬畏生命,崇尚自然,保护环境,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,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新世纪,新时代,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复兴阶段。经济全球化,信息网络化,加快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,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。传统文化的仁学与道论,特别是“天人合一”“内圣外王”“道法自然”“无为而治”等思想对我们协调人与人、人与组织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以及企业与企业、企业与社会以及民族、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2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
我国的企业文化源于中华民族商业文化的发展,而我国的商业文化主要以儒商文化为主。儒商文化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,为民族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,同时为中华工商业文化的形成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
我国的工商业起源于夏商时期,当时以官办官营为主的工商业促进了西周商业活动的发展。到春秋战国时期,“士大夫不杂于商”的状况出现重大改变。在商业活动中,士人遵循孔子“礼以行义,义以生利,利以平民,政之大节也”的训导,经商多以礼义为行动规范,在礼义的基础上求利而不贪夺。孔子之后,孟子周游列国,一方面宣扬仁义,另一方面经商“以羡补不足”。他主张取消关市之征,开放山泽之利,义利结合,充分体现了儒商的价值观。再后来,墨子“交相利”,要求商人在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同时,自己也从中获利。他不仅言商,而且积极参与商业活动,深切体会了商业经营的辛劳艰苦,并从中意识到了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。
先秦时期士人经商,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经营以诚信为本,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之道。据史料记载,子产“为相二年,市不豫价;三年,门不闭户,道不拾遗”,实现了政通人和、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;范蠡善经营,“十九年中三致千金,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”。白圭总结了先秦士人经商的成功经验,提出了“智、勇、仁、强”的“治生之学”,为商业经营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考核标准,同时为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先秦以后,司马迁对秦汉儒商进行了总结,认为“富者,人之情性”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。唐宋时期,经济繁荣,人心思富,儒商队伍不断壮大;明清阶段,儒商文化进一步升华,商人地位逐步提高,商业经营迅猛发展,其时的晋商、陕商、徽商等商业集团,对国家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清末民初,洋务运动兴起,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管理,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有效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。其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新一代儒商,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积极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,形成了富有生命力、创造力和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文化,如有“棉纱大王”之称的近代实业家穆藕初提出了“凡百事业之成败,全视人才之优劣”的经营理念;四川民生实业公司创始人卢作孚把“超个人成功”“超赚钱主义”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,制定了“服务社会、便利人群、开发产业、富强国家”十六字宗旨和著名的“民生精神”;天津东亚毛纺公司设计“抵羊牌”(抵制洋货之意)商标,制订“你愿人家怎样待你,你就先怎样待人”的厂训,并通过东亚精神、东亚厂歌等“精神训练”来强化职工的爱厂意识和敬业精神。
▲四川民生实业公司创始人卢作孚
其时,像大成纺织公司的“忠信笃诚”,荣氏纺织工业集团的“和衷共济,力求进取”,上海冠生园的“三本主义”(本心、本领、本钱)和久大盐业集团“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,事业上积极发展事业,精神上以能服务于社会为莫大光荣,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”的企业信念等,充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。
中华儒商信守“经营信为本,买卖礼当先”“诚招天下客,义纳八方财”以及“财之道生,利缘义取”等商业信条,诚信忠厚,童叟无欺,提倡中庸,讲求礼义,主张“生财有大道,以义求利”,并“察天时之顺逆,格物理之精微”,掌握市场供求关系,顺应商品发展规律,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学会待人处世与合法经营,以至“基业日隆,家道渐裕”,成就了不少“儒商资本家”。
特别是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,他们漂洋过海,背井离乡,身居异国他乡,以血缘、地缘、亲缘、业缘为文化纽带,在承受殖民统治、种族压迫等严酷的生存与竞争环境下,凭着不屈不挠、坚忍不拔的斗志和勤奋节俭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艰苦创业,以其精良的管理和杰出的经营业绩令世人瞩目。他们处世以仁德、守身从大义、为人重大节,以骄人的业绩永垂青史;他们乐以天下,忧以民众,以义取利,利益天下;他们弘扬儒商勤俭敬业、诚而有信的创业精神,惜时勤作,精明应变,经营实业,开拓进取,刻苦自励,实现自我,在企业创立、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儒商文化。
传统文化中道家尊重生命、崇尚自然、无为而治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;儒家以义制利、诚信为上、君子务本、自强不息的价值观,以和为贵、协调群体、修己达人、进德修业的和谐观,克己复礼、反求诸己、厚德载物、持盈保泰的自律观,仁者爱人、谦和好礼、敬事而信、忠孝节义的道德观;佛家慈悲为怀、内省谦让、物我两忘、舍己利人的立身情操,兵家以退为进、以进制动、贵柔守雌的经营战术,以及墨家、法家、轻重、货殖等各家的思想综合,求同存异,兼容并蓄,使得近代工商企业文化异常丰富,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:民族自强、实业报国的企业宗旨,重商厚商、敬业乐业的经营方针,勤劳刻苦、奋发进取的高尚品格,纤悉计算、俭约朴实的经营作风,笃实不欺、诚(实)善(良)和(为贵)(包)容的商业品德,执乎其中、信义为上的经营理念,出奇制胜、善于竞争的经营策略和精究本行、心志专一的敬业精神,以及晋商创建的票号、股份制、两权分离制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资金使用制度等,都是古人经商美德的继承和经验总结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。
以古为鉴,古为今用。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,延续文化基因,展现精神风貌,激发生命活力,对我们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3
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
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拓展,其核心是以信仰为根、道德为尊的人本儒商文化,萌芽于我国春秋时期,历经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在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中茁壮成长,并颇有建树。如前所述,近代一些文化素质较高,具有较好的经营意识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,很早就非常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,重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运用精神力量来团结和凝聚职工,用优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引导职工和制约职工的行为,把文化的手段引入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,取得了骄人的业绩。
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,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,非常重视发挥人的精神作用,把“为人民服务”作为党的宗旨,强调“人的因素第一”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工人阶级当家作主,主人翁精神发扬光大,企业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忘我劳动的先进模范人物,其中以“铁人”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,发扬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“铁人精神”,在我国的石油建设史上填补了空白,创造了世界奇迹。在经营管理方面,形成了明确的政治意识、民主意识、主人翁意识、艰苦创业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等,创造了“两参一改三结合”的“鞍钢宪法”和“三老四严”“四个一样”的大庆精神,引起了全球企业界和管理界的广泛关注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,企业文化在广纳百学中扩充升华,有效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。其时,国内一些知名企业,比如以“产业报国”为宗旨的长虹,以“真诚到永远”而著称的海尔,以“奋斗者为本”的华为等企业,纷纷创建了既具行业特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。40多年间,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,从自发到自觉,从自觉到自信,不断探索,不断总结,不断创新,为中国企业健康有序发展、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鉴古知今宏大道,修齐治平兴中华。新时代、新征程,需要新发展、新跨越。人类社会从历史中走来,并从延续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断开拓前进。新世纪是“文化管理”的时代,更是“文化制胜”的时代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,都有其固有的根本。抛弃传统、丢掉根本,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”。在全球化快速发展、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,只有传承和弘扬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,才能更好地建设当代企业文化,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为此,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,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“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”的时代价值,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、道德精髓和管理智慧,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,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重塑新时代企业文化中植“根”塑“魂”,继往圣绝学,开中华未来,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强大的能量,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“战略资源”,凝聚强大的中国精神和力量,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的中国梦。
文/徐莹(作者单位系山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)
编辑/莘然
本文刊载于《中外企业文化》2024年6期珠海期货配资